選舉 – Election

【世界新闻网】前總統川普第二度遭彈劾審判9日將在參院展開,外界對控、辯雙方如何對陣陳詞相當好奇;同時,川普被定罪的機率雖然渺茫,但他逍遙法外對憲政打擊沉重,有沒有彈劾以外的處罰方式?外界咸認為本案有五大重點,勢必為行憲、法治創下先例。 美聯社6日報導,首先是川普遭彈劾定罪的機率很低;參院100席次中,目前民主、共和兩黨各占50席,也就是民主黨參議員悉數贊成以外,要有17席共和黨支持,彈劾才能成立。 6日國會山莊遭暴民攻打,不少共和黨參議員雖然嚴詞譴責,但此後降低批評聲浪;大多數共和黨參議員避而不為川普行逕辯護,但主張本次彈劾不合憲法,理由在川普已經卸任。目前有些共和黨參議員表示有意聽審,是想依憲論憲。 川普辯護律師團很可能不碰本案的情感因素,專攻法律及實務,主張川普既已離開白宮,彈劾就不成立;至於6日的暴力事件,律師團可能會承認引發恐怖感受,但歸咎給闖國會的暴民,而主張川普從沒教唆叛亂。 眾院的彈劾案經理人很可能動之以情,強調若不是川普教唆,國會不會遭暴民進攻;暴亂造成五人喪生,國會議員倉皇躲避,有人搭起克難屏蔽,有人打電話給親人,說只怕無法倖免;經理人在彈劾陳詞時,會提呈國會當天遭攻打的視頻,把這些光景勾勒得栩栩如生。 川普本人勢必不會對彈劾案出聲;他已透過辯護律師,拒絕應彈劾案經理人之請出庭做證,而且此刻也無法指望發傳票強迫他出席。 想到川普難被定罪,好些參議員憂心會對國家產生不良影響,有人已放出風聲,要在彈劾案後提出譴責案,確保川普因為暴亂事件而受處罰;法學界也有人主張,國會可援引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不讓「遂行叛亂、叛變而反憲法」的人出任公職。參、眾兩院可以用多數票決,認定川普確實遂行叛亂、叛變,禁止他再參選總統,成案之後,未來兩院必須要有三分之二同意,才能推翻該判決。

【那些衝擊美國國會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美國新聞中心 2/6/2021 1月6日,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舉行認證總統大選結果的聯席會議期間,時任總統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騷亂中5人死亡。截至1月末,美國聯邦檢察官已經對170多人提出刑事指控。 據美國《紐約時報》2月4日報道,儘管目前這些面臨指控的人不到參與騷亂總人數的四分之一,但足以大致勾勒出這些人的群體畫像,以及相關調查的進展情況。 赤裸上身、頭戴牛角的男子已被逮捕。 衝擊國會的是什麼人? 根據法院文件和其它記錄,在目前受到刑事指控的人中,至少21人與激進團體或民兵組織存在聯繫,至少22人表示自己是現役或退伍軍人,至少有十幾人明確支持「匿名者Q」陰謀論。《紐約時報》稱,大多數人幾乎沒有表現出組織原則,只是單純而狂熱地相信「特朗普贏得了2020年大選」。 這些人來自39個州,甚至包括遠離美國本土的夏威夷。至少有3人是州級或地方官員,另有3人是警察。他們中既有企業主也有失業者,還有社交媒體平台上的保守派名人。很多人都曾發表過提到暴力等方面的言論,另有一些人則表示其抗議活動基本是和平的。 報道分析認為,對這些案件的梳理結果顯示,許多人可能是不受組織的,但是部分群體和個人在1月6日的騷亂之前就已經為衝突做了訓練和準備。美國司法部已承諾,即使是犯有非法侵入國會的輕罪者也將受到起訴,還會投入資源來處理更為嚴重的共謀和故意殺人等罪行。 騷亂是否有組織? 根據法院記錄和包括團體活動視頻在內的其它記錄,目前的被控者中超過一成的人曾經表達過對激進團體的效忠或傾向性。其中一部分人是這些團體的領導人,其他人則穿著所屬團體的裝備,或曾與團體成員討論過參加1月6日的抗議活動的計劃。 在國會騷亂事件中被控共謀罪的人中,有4名極右翼組織「驕傲男孩」的成員。另有7名被控其他罪名的人可能和該團體存在聯繫,包括該「驕傲男孩」的領導人之一約瑟夫·比格斯(Joseph Biggs)。 被控者中有5人與民兵組織「誓言守護者」(Oath Keepers)有關,其中3人被控共謀罪。在視頻記錄中,還有一些人佩戴該組織徽章的人與這些人走在一起,但他們暫時沒有受到指控。 此外,還有民兵組織「百分之三」(Three Percenters)和白人至上主義組織「愛國者陣線」(Patriot Front)等團體的成員參與了1月6日的騷亂。 《紐約時報》認為,儘管有組織的團體可能在衝擊國會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目前確認身份的大多數人是更加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美國美利堅大學(American...

【拜登表示美國將接受更多難民:接納人數會提升8倍以上】 美國新聞中心 2/5/2021 根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總統拜登近日表示,在下個財政年度開始,他將把美國每年的難民接納人數提高到125000人,相比較前總統特朗普的政策,接納人數提升了8倍以上。 拜登在美國國務院發表演講稱,將承諾恢復美國作為一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難民的歷史性角色,在「前所未有的全球需求」下增強美國接納難民的能力,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估計,全世界有140萬難民迫切需要重新安置。 拜登表示,從下個財政年,也就是2021年10月1日開始,他將把特朗普政府規定的難民接納人數從15000人增加到125000人。 路德教會移民與難民局局長克里希·奧瑪拉·維格納拉賈(Krish O’Mara Vignarajah)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拜登提高難民上限的決定將「輓救數十萬試圖逃離暴力和迫害的生命。」 此舉招致了共和黨人的不滿,阿肯色州共和黨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在聲明中批評拜登增加難民人數的計劃,稱這將「使美國人的工作和安全在新冠大流行中處於危險。」

【特朗普拒絕總統彈劾案出庭作證】 美國新聞中心 2/4/2021 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週四拒絕了第二次彈劾案對他發出出庭作證的要求。 發言人傑森·米勒(Jason Miller)週四表示:「總統不會在違憲程序中作證。」 眾議院的彈劾經理曾要求前總統提供有關他1月6日行為的信。 拜登總統在週四的首次重大外交政策演講中宣佈,美國將停止對也門進攻行動的支持,並凍結從德國的部隊調動。 這些聲明是國務院的一部分,表明瞭人們希望加強同盟並與跨國機構重新接觸的願望。

【投票軟件製造商起訴福克斯新聞及其主持人27億美元 繼亞馬遜福克斯後下一個是誰?】 美國新聞中心 2/4/2021 Smartmatic是一家投票軟件公司,唐納德·特朗普的律師曾指責該公司操縱2020年總統大選的票數,該公司已對Fox News福克斯新聞公司及其三位播出節目主持人瑪麗亞·巴蒂羅莫,婁·多布斯和珍妮·皮羅提出了27億美元的誹謗訴訟。  該訴訟案指出他們稱投票程序介紹了虛假信息。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週四在紐約州最高法院提起的訴訟案還指定了特朗普的律師西德尼·鮑威爾和魯道夫·朱利安尼,他們在11月大選後的幾周里經常參加福克斯新聞節目。 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Smartmatic表示,特朗普的律師和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提供了虛假的陰謀論,並指控該公司在選舉中的角色損害了其聲譽。 訴訟指出:「選舉沒有被竊,操縱或固定。」 這些都是事實。 它們是可證明的且無可辯駁的。 被告人一直都知道這些事實。  他們知道喬·拜登和卡瑪拉·哈里斯贏得了2020年美國大選。 他們知道選舉沒有被偷走。 他們知道選舉沒有被操縱或固定。 他們知道這些真理,就像他們知道地球是圓的,二加二等於四一樣。」 訴訟稱,在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向鮑威爾和朱利安尼提出索賠要求後,幾乎沒有任何回擊,Smartmatic官員收到了仇恨郵件和死亡威脅,客戶感到驚慌。 該訴訟稱:「該公司以提供透明,可審核和安全的選舉技術和軟件而享有的聲譽受到不可輓回的損害,」  「一夜之間,Smartmatic從一家擁有成功記錄的雷達式選舉技術和軟件公司轉變為被告虛假宣傳活動中的反派。」...

【拜登或提名奧巴馬白宮大管家出任駐華大使】 美國新聞中心2/2/2021 拜登或將提名芝加哥前市長出任新任駐華大使。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消息,知情人士稱,美國總統拜登正考慮提名芝加哥前市長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el)擔任駐華大使或駐日大使。 伊曼紐爾現年61歲,猶太裔,他曾經在克林頓政府任職多年。 2009年,他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出任「白宮大管家」——白宮辦公廳主任一職。2011年,伊曼紐爾離開白宮,回到老家芝加哥競選市長,並任職到2019年。 2020年11月,有媒體稱,拜登可能任命伊曼紐爾擔任交通部長,但後來他沒有獲得提名。 據報道,對於或出任駐外大使一事,伊曼紐爾本人、美國國務院和白宮均未進行置評。 圖/網絡(Chicago Tribune)

【拜登政府正評估緬軍行為是否系「政變」,援助或受影響】 美國新聞中心2/2/2021 當地時間2月1日,緬甸軍方宣佈依據憲法實施緊急狀態接管政權後,拜登政府正在就是否將緬軍的行為定性為「政變」進行內部辯論。 美官員稱,對該事件的定性將影響美國對緬甸的援助。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一名美國務院官員表示,「緬甸發生的事顯然構成‘政變’,但國務院仍需對此進行法律和事實性分析。」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表示,隨著緬甸局勢的演進,該組織將仔細監測和分析其對緬甸援助項目的影響。 報道稱,拜登政府將基於國家利益來評估緬軍行為帶來的影響。而一旦美國務院將緬甸軍方的行為定性為「政變」,美國將從法律層面上切斷對緬甸的援助。 在此之前,拜登於2月1日威脅對緬甸軍方實施制裁,並呼籲國際社會採取一致行動,敦促軍方放棄奪取的權力。 據悉,去年11月緬甸大選結果公佈後,緬軍多次指控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選舉舞弊」,雙方關係緊張化。 拜登還指出,在過去10年間,由於緬甸推進國內的民主化運動,美國取消了對緬甸的制裁。而如今緬軍的行為破壞了緬甸的政治轉型進程,美國也將會重新評估對緬甸採取何種制裁措施。 在此之前,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和美國務卿布林肯也曾敦促緬軍「糾正行為」,否則將「採取行動」。 圖/PBS/華爾街日報

error: